最近,热映电影《催眠大师》卖出数亿票房,一时间,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催眠。催眠当然跟潜意识有关系。而潜意识的形成,主要在童年。童年,对我们产生最重要影响的毫无疑问是父母,或是父母缺失中代替父母角色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都是“催眠大师”!
有一次,笔者在国外的一个机场买东西,一位中国女导购看出我是中国人,热情地走过来用中文向我介绍商品。我说,谢谢你这么热情,让我自己看吧。她没有放弃,也许是有销售任务,很真诚地接着说,我人长得不漂亮,又笨,只好热情一些,多卖些商品。这时,我仔细打量了一下她,长得还不错,五官端正,一看就是九型人格中能量外放型的,算不上特别漂亮,但是有自己的特色,活出来的话是会有“艳”和“美”的感觉的。我对人的能量很敏感,关注力停留在了她的话上:“我人长得不漂亮,又笨”。她的话是真实的,能感觉得到,她不是为了博得同情故意这么说的,她就是这么认为的。
为什么有的人长得不算差,却总会觉得自己长得不好呢?为什么有的人其实并不笨,却总觉得自己笨呢?一般,与陌生人交谈,上来讲话就开始讲负面语言的人,大多小时候的成长环境里有很多负面的、不认可她的东西。当时,我仿佛听到了她从小听惯了的话:“你又丑又笨!,你这个笨丫头!”。真想跟她说一句:这话真的是你自己的吗?还是你从小听多了,听惯了,你以为那是你自己的声音?
还有一位朋友,非常优秀,在美国的上市公司、美国大牌全球商业咨询公司以及国内一流的跨国公司都做过高管。可是,每次聊天,他说的话的潜台词都是:“我不够优秀·······”我用同样的话回应给他:“在我看来,你已经足够优秀,你想想,无论从外在到内在,有几个人能够做到你这样?‘我不够优秀’这句话是你自己的吗?还是别人的声音响在你耳边,你以为那是你自己的声音?”他久久地陷入沉思。
我知道他的原生家庭情况,他跟父亲的关系不和。父亲从小时候就总唠叨他不够优秀。“不够优秀”这句话就像一句咒语深深地植入了他的潜意识,以至于即使长大了在外人看来他已经足够出类拔萃,可他仍然会觉得自己“不够优秀”。为了“优秀”,每天7乘12小时地工作、打拼、不断学习,40岁出头就已经满头白发。
接纳父母是成功第一法则。所有人际关系都反映了你与父母的关系,所有关系都会真实反映你与父母之间所发生的事,你与朋友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等等都取决于你与父母的关系,一旦与父母的关系改善了,一切都会改善。“因为,孩子在潜意识里是会追随自己的父母的,无论你知道或者不知道”(引自海灵格《爱的序位》)。我的这位朋友40年来,一直都在用证明自己优秀来追随他的父亲。而那位机场的女导购在用重复父母的“又丑又笨”来追随自己的父母。
作为孩子,追随父母无可厚非,不过,我们真的要想一想,这些“咒语”真的是自己的吗?自己真的“又丑又笨”吗?自己真的“不够优秀”吗?如果自己对此有份觉察,结果会很不同。觉察到这是些“咒语”的话,自己会放松很多,放松地生活、工作,会更容易去享受它,而不是做“咒语”的奴隶。这种觉察应该也是佛法上说的“观照”吧。
“咒语”是一种催眠,我们的父母都是“催眠大师”!父母给孩子催眠正向、积极的潜意识,他就会正向;父母给孩子催眠负面、消极的潜意识,他就会负面。我们现在大多数父母是没有做父母的“执照”的。开车要有驾照,行医要有行医执照。当然为人父为人母应该有做父母的“执照”。这个“执照”就是指父母应该接受一些基本的做父母的训练,清理好自己再做父母。否则,我们只能重复我们的父母教育我们的方式。可是,他们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能把我们养“活”已经不易,更不要谈什么“教育”和“执照”了。时代不一样了,社会在发展,环境在变化,如果只用父母把我们养“活”的方式来对待下一代,显然是不够的。
荣格说,人生四十岁之前是活给别人的,四十岁之后是活给自己的。也许这些“咒语”是我们成长路上的课题的一部分。按照荣格对人生划的这个界限,我们也许可以这样理解:四十岁之前,活在这些“咒语”的催眠里,四十岁之后,觉察到这些是“咒语”,是催眠,开始思考“我是谁(WhoamI)?”,从而找到真正的自己,活出真正的自己。
这时候,也意味着我们跟父母的关系真正成熟了,我们的内在小孩就真的长大了。接纳自己的父母,感恩他们,他们“催眠”我们的好的、正面的东西留下来;不好的、负面的东西觉察到它,然后超越它。只要看到了它,就已经在超越了。
催眠,当然跟身体是相关联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跟自己的身体的连接并不好,甚至不能体会“活在自己的身体里”的感受。催眠是加深这个连接的很好的方法。台湾催眠名师廖阅鹏说,催眠,就是要与自己的感觉进行沟通,与自己的内在进行沟通,使我们身心合一。
如果父母都是“催眠大师”,那么最好的“催眠大师”是从小教会孩子如何与自己的内在感受进行沟通的父母。让孩子去感受自己的感受,感受别人的感受。把对孩子的关注从那些外在的东西引向他自己的内在感受和心灵本身。看看那些经典不朽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和电影,哪一部不是因为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而得以广为流传?
我们的父母都是“催眠大师”,我们也都是“催眠大师”!看到这里,是否可以反思一下自己被父母催眠了什么?自己给孩子又催眠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