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神经官能症

人为什么焦虑?

时间:2014-12-24 15:18:37 来源:海南润心心理咨询中心   点击:7359次


很多人都会在意自己的表现,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有外在的社会评价体系,也有自己的内在评价标准。当一个人的表现被评价为不好,或者可能会被评价为不好的时候,这个人就会感觉焦虑不安,具体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一个外界对自己要求比较高,或者自己对自己要求比较高的人,更容易感受到焦虑,也更容易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

另外,对于未来的不确定,和对于当下的不可控,也会使人感觉焦虑不安。在当今社会,付出并不会得到即时的回报,甚至可能得不到回报。自己现在拥有的,说不定在以后的某一天也会失去。

焦虑的种类

现实的焦虑:来自于外界的社会评价体系和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的压力,是有现实依据的。心理的焦虑:来自于内在评价标准和过去的心理阴影、创伤,通常体验为“莫名”的焦虑。焦虑的类型也包括短期焦虑和长期焦虑,慢性焦虑和急性焦虑、惊恐发作。

1.焦虑演变为惊恐发作

长期积聚的焦虑会由于某些诱发因素而爆发,过去的心理阴影和创伤体验也会由于某些诱发因素而被唤醒,引发惊恐发作的症状。在惊恐发作时,当事人会有强烈的失控感或濒死感,会担心自己因意外而死去,从而变的歇斯底里。这时候的当事人,最需要的是重要他人的陪伴,当事人非常害怕孤独,恐惧无依无靠的感觉。

比如,一位从小父母离异的女孩,一直被外婆抚养长大,后来母亲出家,父亲再婚。在听说了继母怀孕的消息后,出现了惊恐发作的症状。继母怀孕的消息,诱发了她内心里被遗弃的恐惧感。尽管她现在已经成年,然而她的内心却始终像一个无依无靠的小女孩。

2.焦虑演变为疑病症

在焦虑的情绪状态下,人会出现了一些身心的不适感,比如心跳加速、胸闷气短、身体僵硬、某个部位的疼痛。在急性焦虑、惊恐发作的时候,人会有失控感或者濒死感。有的当事人会怀疑自己生病了,或者担心自己因突发疾病、得绝症而意外死去,进而四处求医问药。当医院的检查结果显示为正常之后,就可以感到心安、放松。比较严重的当事人,还会怀疑医生检查的不仔细,或者是在敷衍自己。

3.焦虑演变为失眠

在焦虑的情绪状态下,人的身体紧张、心里不安,睡眠质量就会成为一个问题,容易睡不着、睡不踏实、多梦、早醒,早上醒来感觉身体疲倦、情绪低落。因为睡眠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人只有在比较轻松、疲倦的心理状态下才会睡着,也才会有良好的睡眠。

如果当事人害怕睡不着、睡不好,担心影响第二天的学习、工作或者人际关系,有的女孩子还会担心有黑眼圈、皮肤变差、老的快,人就会变得更紧张,更加的难以入睡。睡不着、睡不好与担害怕相互影响,形成了恶性循环,从而形成了睡眠困扰,甚至是长期失眠。

4.焦虑演变为强迫症

在人的焦虑情绪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疏导之后,人的身心就会自动自发的通过一些反复思维和反复行为,来获得安全感和掌控感。

比如反复的思考、辩证、穷思竭虑,反复的检查、确认。

值得一提的是,当事人有了强迫症状之后,现实层面的问题都成了浮云。当事人会一心想着解决强迫症状,认为解决了强迫症状之后才可以好好的生活。然而把症状当病治,就是绝症,才有了强迫症是心理癌症这一说。强迫就是一种紧张、封闭、偏执的心理状态。

5.焦虑演变为抑郁症

在焦虑情绪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疏导、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之后,当事人渐渐的感到无望,于是对自己丧失了信心,失去了希望感,对生活失去了兴趣,变得意志消沉,而同时又感到恐惧不安。

严重的还会丧失工作能力,甚至是生活不能自理,卧床不起。

6.焦虑演变为社交恐惧

因为在意自己的表现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容易紧张、不自然,特别是在面对异性、长辈、老师或领导的时候。

表现为内向、孤僻、不爱说话、回避人群,这些表现和周围人的评价,使当事人感到自卑、焦虑、压抑,久而久之成为社交恐惧。

社交恐惧的朋友喜欢独处,因为孤单、寂寞,喜欢幻想。与外面的世界隔绝之后,往往会虚构出一个主观世界,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与周围的人爱恨情仇,而需要回到现实的时候又会非常的不适应。

正确认识焦虑

1.焦虑是社会普遍现象。

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相互比较都会使人感到不安。而且未来有太多不确定、不可控因素。人在紧张不安的情况下,普遍会出现一些担心、害怕的想法,和胸闷气短、头晕乏力、身体僵硬的躯体症状,同时也会伴随一些社交焦虑和强迫反复症状。

而且,适当的焦虑是对人有帮助的。那些面临危险,没有负面情绪体验的动物,已经被大自然淘汰。焦虑情绪是对人的警示,提醒人们做好解决问题的准备,或者及时、有效的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

2.情绪和思维相互影响

焦虑的情绪体验,会引发各种担心、害怕的想法,而这些负面的想法,又会加重焦虑情绪,进而引发恐惧感,形成恶性循环。

这一过程往往是自动化的,而且非常快速,当事人甚至会意识不到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活动,只是感觉突然之间就开始焦虑、恐惧。

那么,如果可以对这一心理活动有足够的认识,在其发生的过程中,进行有意识的心理干预,就可以及时、有效的的打破恶性循环,启动一个良性循环。比如可以改善情绪,或者可以调整想法。

3.做一个观察者

基于对焦虑的正确认识,在出现焦虑情绪和一些症状表现之后,平静的面对各种身心的不适感和各种担心、害怕的想法,试着做一个旁观者,平静的观察自己的这些情绪和想法,抽身事外。难受就看着它难受,想就看着它想,不做任何的改变。这样做需要勇气。

具体的练习方法:静静的坐着或者躺着,轻轻的闭上眼睛,做几个缓慢而悠长的深呼吸,深深的吸气,慢慢的吐气...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自己的意识从自己的身体里慢慢的分离出去...飘到了房间的某个角落...在那里,看着自己身体...看着自己的想法...看着自己的情绪...看着自己周围的人和事...看,就只是看,做一个观察者,不做任何的干预和改变...就让一切,如其所是。

经过反复的练习之后,就可以把这个方法变成技能,每当以后遇到不开心的事情,这个技能就会自动化的运转,改善心理状态。

4.放松、愉悦身心

在焦虑、惊恐、疑病、失眠、强迫或者抑郁发作的时候,不管做什么都是杯水车薪,就干脆什么也不做,让一切顺其自然。

在平时的时候,要多注意放松身心、愉悦心情。

比如,可以多做一些运动、锻炼身体,多从事兴趣爱好、娱乐活动。多参加社交活动,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支持系统。

特别是亲密关系的建立和改善,可以提高人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使人变得更放松、更愉悦,那么相应的,也就更不容易焦虑。

5.确立自己的价值

在人生的转折期,人比较容易焦虑。来到新的环境、开始新的生活,需要更换内在评价系统,适应,确立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比如,本来在高中时出类拔萃的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发现自己什么也不是,因为大家都很优秀,于是就感觉自己没有价值。

那么,他需要认识到,自己已经到了人生一个新的阶段,在一个大家都很优秀的环境里,重新开始,再次成为出类拔萃的人。

再比如,恋爱时被追求的女孩,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公主,被男朋友百般呵护和照顾。而在同居或者结婚以后,发现男朋友就像变了一个人,不仅不再照顾自己,反而会更多的来要求自己去照顾他的情感和衣食起居,好像不再爱自己了。特别是生完孩子之后,感觉就像是从一个公主变成了一个女仆,也会感觉非常的没有价值感。

那么,她需要更换自己的内在评价系统,从一个公主转变为一个贤妻良母,而非女仆。从被照顾,慢慢的学会并喜欢上照顾他人。

6.应对生活事件

可以说心理困扰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回避。如果现实问题得不到解决,还是会持续的感到焦虑。有的当事人认为,等他的病好了就可以无所不能。可实际上等他的病好了他就需要重新面对现实、承担责任、解决问题,或者学会接纳、放下。而“痊愈”只是一个开始。

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如下:首先需要拥抱真实、面对现实问题;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把别人的责任还给别人;如果感觉自己力不从心,可以寻求合作;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解决现实问题;如果问题经过很多努力依然无法被解决,那就可以选择接纳、放下。

需要注意的是,合作并非谁依赖于谁,或者自己一厢情愿的认为,自己需要人家也就需要什么,或者用道德去绑架他人。而是可以真正的一起互惠互利、相辅相成。这和在之前求助时得不到回应,而感觉人情冷漠是不同的。在那时候,人家不帮你是本分,帮你是情分。

7.高效学习和工作

古语有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头悬梁,锥刺股。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使得人们认为,只有吃苦、受罪了,才能把事情做好,才会有成就。安逸了反而会感觉心里不踏实,会有负罪感。

而同时我们也知道,只有当人在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下,才能够专注、高效的做一件事情。反而世那些整日里苦哈哈的人,更容易感到疲惫、厌倦、情绪低落和焦虑,做事情拖延、低效率。

如果一个人长期做着自己不喜欢做而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他就会感觉到痛苦,而这种痛苦,又会泛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如果可能的话,请尽量的选择自己感兴趣、喜欢、热爱的事情来做,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幸福感,而且更容易获得成就。

8.焦虑意味着人的成长

在稳定、熟悉的生活环境里,人是安全的。而在遇到变故、转折和挫折等不确定因素后,人就会感到焦虑。而当人把未知变成有知,把不确定变成确定,把不稳定变成稳定之后,人就适应了下来,重新恢复了安全感和掌控感。人生就是持续经历、体验和成长、蜕变的过程。每一次的不安与心安,都意味着人生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安全会范围持续的扩大,直到把整个世界都变成自己温暖的家园。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在线咨询专家。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理念-荣誉资质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Copyright © 2010-2030 ruix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润心心理咨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万云网络

咨询1: 咨询2:

咨询服务热线

0898-32695002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