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亲子教育

职场妈妈如何做到轻松的亲子沟通?

时间:2014-12-24 15:57:34 来源:海南润心心理咨询中心   点击:6421次

白天上班,晚上回家才能见到小宝贝,这是所有职场妈妈的心结。尤其是一想到“分离焦虑”、“亲子依恋”这些名词儿,妈妈们就感觉无法忍受!

      白天上班,晚上回家才能见到小宝贝,这是所有职场妈妈的心结。尤其是一想到“分离焦虑”、“亲子依恋”这些名词儿,妈妈们就感觉无法忍受!可是,社会就是如此,它也同样需要女性的工作来推动发展,家庭就更是如此,它需要妈妈获得一定的收入来支撑。那么,不要埋怨了,还是找些小窍门来化解烦恼吧,虽然不能一天到晚地陪伴孩子,注视孩子的一举一动,但完全可以利用下面的小窍门来更好地照顾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母爱无处不在。
1.肌肤之亲很重要:上班前和孩子亲密接触,对他和您一天的心情都很有好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用手指轻刮一下孩子脸颊,可以对着孩子学猫叫,也可把能发声的玩具对着孩子耳朵将其叫醒。给孩子穿衣服时,可在其腋下或背部挠几下,使孩子体会到乐趣。肌肤之亲是让小宝宝感觉到妈妈关爱的最好途径。
2.妈妈宝宝互相喂饭:孩子能吃饭或能吃断奶食品的话,妈妈可将饭舀到勺子里喂给孩子吃,同时鼓励孩子喂给妈妈吃,这种喂饭游戏是十分温馨的,还锻炼了宝宝的各种能力,初步培养了孝心。
3.说“再见”时抱起孩子:孩子知道妈妈要上班去了,会多么伤心啊!妈妈要抱抱孩子,对孩子说“再见”。即便是孩子听不懂,也要给他讲明白妈妈离开的理由:“妈妈要去上班了,如果宝宝好好玩,好好吃饭,妈妈很快就回来啦!”
      很多妈妈为了避免孩子的纠缠而偷偷离开,这种做法是绝对禁止的。因为孩子会一整天找妈妈,会因见不到妈妈而心神不宁、注意力不能集中。这种做法持续下去会使孩子形成整日找妈妈的习惯,再见到妈妈更是一刻也离不开了。妈妈应让孩子接受妈妈要离开的事实。

下班后的育儿小窍门:
1.大声喊着宝宝的名字进门:妈妈下班回来后,一边喊着孩子名字一边进门。即使孩子在睡觉也没有关系。孩子跑出来(或由看护人抱出来)迎接妈妈的话,妈妈要捏捏孩子的脸蛋,抱抱他,通过肌肤之亲来让他体会到妈妈的存在。
2.和孩子一起洗澡、游戏:如果孩子超过2岁了,就可以和孩子一起洗澡了,在水里尽情玩耍。如果孩子太小,可以在帮他洗完后给他按摩。通常孩子会乐得咯咯笑的!
3.和孩子一起听音乐、跳舞:虽然你可能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但只要和孩子一起随着音乐一起哼哼,一起扭动腰肢体就可以了。同时拉起孩子的小手,并与孩子目光相对,传递你的爱。
4.睡前故事的威力:在孩子睡前给他讲故事,这绝对是对不能白天陪伴孩子的最好补偿!还可以给孩子唱催眠曲,让孩子在这种安静舒适氛中进入梦乡。

周末好时光:
1.带孩子去游乐场:如果天天去游乐场,任何人都会觉得索然无味。若偶尔为之或有规律地去游玩,比如每个月的第一个周末去,孩子就会觉得十分向往。全家人一起去游乐场游玩,对孩子来说是十分有趣的事。最开心的就是左手牵妈妈,右手牵爸爸,当宝贝的感觉真好!
2.去市场:妈妈经常要赶在周末把一周的食品和用品购买齐全。您若去市场,不妨带着孩子一起去,请他和您一起挑选物品,一起付钱,并一起回家整理购买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教给孩子最基础的人际社会交往,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
3.用枕头“打架”:和宝宝一起玩有点“竞技”性质的游戏会让宝宝有成就感。试过用枕头“打架”吗?如果周末天气不好,或孩子太小,在一觉醒来后若没有工作安排,最好能和宝宝多赖在床上一会儿,把枕头扔向对方,同时翻滚着身体躲避枕头“弹药”。这游戏能锻炼宝宝的手眼反应能力和肌肉强度,并常常让宝宝乐得气喘吁吁。
4.和孩子一块整理衣服、干家务:很多职场妈妈抱怨到了周末必须完成大堆的家务劳动。您因不要急于洗完脏衣服就把孩子一个人放在一边不管不问。即使您干家务活也要和孩子说说话,聊聊天。整理衣服时可以请孩子在一边帮忙,还可以教孩子一起叠衣服。让孩子感觉和妈妈在一起十分温馨。
5.和孩子一起做饭:平时的饭菜也许凑合一下就可以了,到了周末可不行!给宝宝准备特殊的周末大餐吧。如果孩子2岁多了,就可让他一起来参与做饭了,可请他说出自己喜欢吃什么,并一起准备,或把部分材料当作玩具给他玩。比如,做刀削面时可以把面撕下来一点给宝宝,让他拿着面团尽情地摆弄出各种样子。
  编后语:虽然你上班后与宝宝相处的时间少了,但你不必为此而歉疚,你照样可以做合格的妈妈。宝宝对你的感情并不取决于你们相处的时间数量,而在于质量,也就是说,让宝宝跟你在有限的时间里享受无限的快乐,一个小时的快乐时光胜过四个小时的漠然相处。离别让宝宝知道期待,增加宝宝的情感发育。你大可专心工作,不要太在意宝宝。她会健康地长大。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在线咨询专家。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理念-荣誉资质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Copyright © 2010-2030 ruix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润心心理咨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万云网络

咨询1: 咨询2:

咨询服务热线

0898-32695002

在线咨询